精准始于七月,八月继续呈现,继七月精准论坛首度举办后,2022年8月28日上午精准征途再次起航。本次大会特别邀请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刘红教授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袁芃教授作为会议主席。会议中由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徐玲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葛睿教授及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杨雪教授分别对第二代多基因表达谱预后工具EndoPredict(12基因;EPclin评分;问谱特)从循证证据、取用之道以及真实世界案例三个方面进行了分享和介绍,多位乳腺大咖参与讨论,一起携手EndoPredict,共赴精准诊疗新时代。

第一环节:精准征途

在第一环节中,徐玲教授提到,作为第二代多基因检测工具,EndoPredict在建立评分模型时,将多基因评分与临床指标肿瘤大小和淋巴结状态结合,从而展现出更强的预后性能。

同时EndoPredict在多个独立的前瞻-回顾性临床研究中证明其长期预后价值及预后的稳定性,EPclin评分低危患者10年远处复发率仅~5%。

淋巴结状态亚组

前瞻性研究数据

EndoPredict是目前唯一可以进行15年精准预后的检测工具,对是否延长内分泌治疗提供可靠参考依据。


目前EndoPredict已经被NCCN/ASCO/ESMO/St.Gallen/CACA-CBCS等多个国内外权威指南或共识推荐。

讨论环节,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关山教授主持,来自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张清教授、黑龙江省第四医院王春丽教授、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贾国丛教授、江苏省肿瘤医院韦达教授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王宇教授进行了讨论。专家们充分肯定了EndoPredict长达10-15年的精准预后能力;且作为第二代多基因检测,EndoPredict结合多基因评分和临床指标,可提供明确的高、低风险分类,为临床个体化诊疗提供更多帮助。

第二环节:取用之道

在第二环节中,葛睿教授对目前几种可及的多基因检测工具从评分模型建立、研究数据分析及报告结果展示进行了更深入的汇总剖析,主要包括Oncotype Dx、MammaPrint、EndoPredict。

EndoPredict与Oncotype Dx的头对头对比TransATAC研究表明,对于淋巴结阳性患者,EndoPredict依然具有优异且稳定的表现。

仿制21基因与原研21基因检测可能存在较大差异,临床需谨慎使用。


EndoPredict的长期预后能力在延长内分泌治疗决策方面的指导价值及患者依从性。

最后,葛睿教授对目前各个检测的临床价值进行了总结,并进一步明确了各个检测可能的适用人群,临床在面对不同类型的患者时,可针对性选择使用,特别是对于EndoPredict,如果患者为中低危(其他指标较好,但仅含有少量高危指标时)或者绝经前人群,可优先考虑使用EndoPredict。

讨论环节,由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吕伟明教授主持,来自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贾卫娟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谢菲教授、河南大学淮河医院马明德教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朱麟教授和山东省肿瘤医院孙晓教授对乳腺癌多基因检测的选择进行了深入讨论。21基因目前已被国内外各大指南所推荐,且其预后及化疗获益的证据较为充分,但是目前在国内均为仿制产品,与原研21基因一致性较差;70基因在临床应用中,根据指南适用于年龄大于50岁的临床高危人群,指导豁免化疗;而12基因,相较于21基因,在淋巴结阳性患者的预后能力更具优势,且目前是国内原研可及的,通过基因评分和临床因素结合,更全面的评估患者预后,为患者提供治疗决策,同时有专家提到,Luminal型乳腺癌术后8年仍存在较大复发可能,因此需要更长期的预后,EndoPredict独特的15年预后数据,能指导临床进行延长内分泌治疗决策。

第三环节:实践真知

在第三环节中,杨雪教授将理论应用于实践,通过一份临床中危绝经后患者病例诠释了在临床诊治中如何正确的选择多基因检测,指导临床治疗决策。

杨雪教授还进一步建议了3种检测特别是EndoPredict的适用人群。

在病例讨论环节,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程琳教授主持来自江苏省肿瘤医院姚宇锋教授、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庞丹梅教授、苏州市立医院狄琳娜教授和福建省肿瘤医院吴秀凤教授各自分享了在临床实践过程针对不同人群的多基因检测工具选择的经验。EndoPredict在预后以及延长内分泌治疗方面有较强的指导价值,针对绝经前的、有生育要求的、淋巴结阳性但有豁免化疗意愿的早期乳腺癌患者可以进行推荐使用。同时也再次强调了21基因国内没有原研的实情,在选择过程中需要谨慎对待。

会议最后,袁芃教授进行了总结:首先明确了多基因检测工具在早期Luminal型乳腺癌中的指导意义,同时肯定了第二代多基因检测工具EndoPredict(12基因)长期且精准预后的能力,更好的辅助临床制定化疗及延长内分泌治疗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