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润性乳腺癌5年平均生存率达到90%,尤其是早期乳腺癌,5年生存率甚至可以达到95%以上,但是如果是晚期乳腺癌(发生远处转移,如肝转、脑转、肺转等),5年生存率仅为27%,因此乳腺癌的早筛极为重要。
今天小编就为大家盘点乳腺癌早筛的指导意见。
一般人群筛查:
20-39岁:不常规推荐定期筛查;
40-69岁:机会性筛查/人群普筛,每1-2年1次,推荐B超及乳腺X线,可选MRI;
70岁以上:机会性筛查,每1-2年1次,推荐乳腺X线,可考虑B超,可选MRI。
高危人群筛查:
早于40岁,每6-12个月进行筛查,筛查项目为:X线(每年1次)、B超(每年1-2次)、MRI(必要时)、乳腺体检(每年1-2次);
高危人群:
1. 有明显的遗传倾向者(以下满足任何一个条件):
- 一级亲属有乳腺癌或者卵巢癌史
- 二级亲属50岁前患乳腺癌2人及以上
- 二级亲属50岁前患卵巢癌2人及以上
- 至少1位一级亲属携带已知BRCA1/2基因致病性突变;或自身携带BRCA1/2基因致病性突变
2. 既往诊断为乳腺不典型增生;或者小叶原位癌
3. 既往30岁前接受过胸部放疗
4. 根据Gail模型计算未来5年罹患乳腺癌风险≥1.67%
注:一级亲属指母亲、女儿及姐妹;二级亲属指姑、姨、祖母和外祖母。
哪些人需要做BRCA1/2基因检测
首先要明白BRCA基因突变分为胚系突变和体系突变;胚系突变可以理解为从娘胎里带来的突变基因,具有遗传性,也就意味着身体中其他组织中BRCA基因也均发生突变,因此检测标本选择外周血或者口腔拭子;体系突变可以理解为患者的乳腺癌不是遗传性的,患者自身基因发生突变是个意外,且身体中其他组织中BRCA基因都未发生突变,因此检测标本优先推荐肿瘤组织,也可选择静脉血
做BRCA基因的目的是什么?其实无非两点,1.治疗 2.遗传
从治疗方面考虑:可以指导铂类药物及PARP抑制剂的使用
一般建议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且≥pT2或≥pN1;Luminal型(ER+/HER2-)乳腺癌,且≥pN2。满足以上任一条件均建议检测
从遗传方面考虑:需要进行遗传咨询及风险评估,满足以下任一条件均建议检测:
1. 已知基因结果:家族中有已知的BRCA1/2基因有害突变。
2. 患者年龄与伴随肿瘤:1.确诊年龄≤45岁;2.确诊年龄46-50岁,且第二原发乳腺癌/直系亲属确诊乳腺癌/直系亲属确诊高级别前列腺癌;3.患三阴性乳腺癌,确诊年龄≤60岁。
3. 肿瘤家族史:1.≥1位直系亲属乳腺癌确诊年龄≤50岁/卵巢癌/男性乳腺癌/转移性前列腺癌/胰腺癌;2.≥2位直系亲属确诊乳腺癌/卵巢癌/男性乳腺癌/转移性前列腺癌/胰腺癌;
另外有研究表明,BRCA基因突变可以指导对侧乳腺癌患病风险。荷兰的一项研究表明在5065例50岁前被诊断为乳腺癌的女性患者,无BRCA突变的患者10年发生对侧乳腺癌的风险为6%,而BRCA1突变和BRCA2突变的对侧乳腺癌患病风险高达11%和20%。
BRCA突变,除了检查还能做些什么
1. 手术切除:好莱坞影星安吉丽娜·朱莉的母亲56岁因卵巢癌去世,外婆45岁因癌症去世,曾外婆53岁因卵巢癌去世。除此之外,她的姨妈也很年轻就得了晚期乳腺癌,因此她通过基因检测,确认携带BRCA1致病突变,预测有87%概率会在70岁之前得乳腺癌或者卵巢癌。于是37岁做了预防性双侧乳腺切除,39岁又做了卵巢切除。但正常人群,行预防性乳腺切除,在国内难度较大。
2. 药物干预:对于高危人群可进行化学预防(主要针对35岁以上,预期寿命10年以上的罹患乳腺癌高危人群)
绝经前或围绝经期女性:
推荐TAM 20mg/d*5年;
考虑TAM 5mg/d*3年;
可选雷洛昔芬60mg/d*5年.
绝经后:
推荐阿那曲唑 1mg/d*5年;依西美坦25mg/d*5年;TAM 20mg/d*5年;
考虑TAM 5mg/d*3年;
可选雷洛昔芬60mg/d*5年。